12月26日上午,句容法院召开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新闻发布会,白兔法庭负责人王洪亮介绍了该院人民法庭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镇江民生频道、句容电视台记者参加了此次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
2022年7月21日,省法院服务乡村振兴(句容)实践基地在句容法院挂牌成立。一年来,该院始终坚持把服务保障“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持续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为支点,通过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深入推进“一法庭一品牌”创建等,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治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句容新实践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1
充分发挥司法职能,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
不断提升审判质效。综合运用小额诉讼程序、简易程序等办案程序,推广适用令状式、要素式裁判文书,加快案件办理速度。常态化开展案件评查,不断提升服判息诉率。
高效化解涉农纠纷。妥善化解各类涉农领域纠纷,助力乡村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妥善审理涉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纠纷案件、涉农民工工资和各类人才返乡创业等纠纷案件,依法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推动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后白法庭成功调处的涉郭庄五渚坊村40余户村民的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获评“镇江法院服务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
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制定“加强法庭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机制保障。加大对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或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保护,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后白法庭结合辖区内的苗木产业蓬勃发展的特点,加强与有机稻米、草坪、苗木等特色农产品合作社合作,帮助树农茶农依法维权;白兔法庭围绕辖区葡萄、草莓、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需求,主动与合作社加强合作,加大农产品品牌的司法保护。
2
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推动为民服务持续优化
推进 “一站式”建设。大力推行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电子送达、在线庭审等便民利民举措,努力让群众“走进一个门,事务一站清”,加快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江苏微解纷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积极邀请辖区内的基层治理单位、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的调解员、网格员、村干部等入驻调解平台,先行化解基层纠纷。
优化“家门口”式诉讼服务。聚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3个人民法庭建立诉讼服务站,其辖区乡镇均设立巡回审判点、法官联系点,坚持“驻点式巡回”与“活动式巡回”并举,广泛开展巡回审判、民法典宣讲等活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上门立案”,实现村居(社区)治理“前端”与法院解纷“终端”的无缝衔接,法庭“三便”优势更加突出。下蜀法庭针对精装房屋等普遍性矛盾纠纷,把巡回法庭搬到小区内、送到广大业主身边。白兔法庭“葡萄架下的审判”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积极回应司法关切。加强农村司法救助,落实对经济困难当事人的诉讼费缓、减、免政策,对发现经济困难的当事人,积极引导申请司法救助,2022年,缓减免诉讼费用3万余元,依法救助涉农案件当事人5万元,传递司法温度。
3
注重系统思维,助推基层治理有效提升
大力构建多元解纷体系。注重调解在化解基层民事纠纷中的独特作用,积极构建“第一调解”防线,3个人民法庭与辖区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共建矛盾纠纷诉前调解工作室,聘请人民调解员驻庭参与调解,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多元解纷的积极性,与辖区司法所、商会、村社区等基层组织通过签订共建协议等建立健全共建机制,形成开放多元的共建共治共享新生态,为司法助力乡村振兴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自觉融入党委领导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天王镇唐陵村、白兔镇白兔村等创建“无讼村居(社区)”,深入开展“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两进活动,扎实开展“三官一律”进网格工作,落实“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要求。制定定点联系乡镇工作制度,明确院领导定向联系各个乡镇,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同时依托诉讼服务站、巡回审判点,加强与人民调解员、司法协理员对接协调,构架起法庭、人民调解、司法协理、审判联系点四位一体的便民诉讼网络。
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与基层调解组织沟通交流,通过主动邀请和接受“点餐式”等方式向辖区乡镇网格员、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民营企业家等群体开展法律知识授课,切实提升基层法治治理能力。下蜀法庭立足辖区涉房地产案件较多等情况,定期为房企工作人员授课,通过分析研判案件特点、强化法律讲解等,推进房企加强销售宣传规范性,对房企业务开展过程中涉个人信息保护不力、虚假宣传等行为提出司法建议,促进房地产健康有序发展。白兔法庭、后白法庭积极与乡镇司法所开展共建,为“网格员”、“法律明白人”开展普法授课,提升他们法治意识和服务能力。
4
加强文化建设 ,助力乡村文明高质量发展
突出亮点品牌打造。纵深推进“一法庭一品牌”创建,突出差异化发展,每个法庭立足自身特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作品牌。后白法庭围绕辖区范围广,农业人口多,土地、苗木等涉农纠纷多的特点,确定 “守土?护林”服务品牌,立足农业农村农民,提供良好司法服务。下蜀法庭围绕辖区房地产案件较多的特点,确定“和谐人居”服务品牌,携手房企,共度难关,依法保障购房者的合法权益。白兔法庭立足服务保障特色农业发展,结合辖区农业合作社发展较好优势,确定“合和莓美”服务品牌,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司法助力。
深化普法平台建设。积极打造“送法进百姓”“和风送暖”等普法品牌,下蜀法庭“沐正苑”、后白法庭法治教育馆与白兔法庭法文化广场构成“一廊一馆一广场”法庭文化格局,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通过邀请学校、企业、机关等人员旁听庭审、组织模拟法庭、参观学习、参与座谈和送法进社区、学校、企业、机关以及入村进企大走访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平均每年接待群众参观学习1000余人次。下蜀法庭“沐正苑”、后白法庭法治教育馆先后获评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
引领良好社会风尚。加强“德治”教导,强化裁判司法引领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事、乡村邻里等案件文书说理。白兔法庭审结“幼童误入院子电动闸门窒息案”,“女子被自家狗咬伤向上门送喜糖邻居索赔案”等均杜绝“和稀泥”判决,而是深度挖掘引领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三个法庭还积极开展送法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等普法宣传10余场,通过普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